今日是
我国科学院院士、我国工程院院士
“两弹一星勋绩奖章”取得者
我国核科学作业的首要开拓者之一
朱光亚先生去世十周年
(1924.12.25~2011.2.26)
2012年2月3日
中心电视台
“感动我国”201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
第一个姓名
闪烁在灿烂的光柱上:
朱光亚
这是评委给他的颁奖词:
人生为一大事来
他终身就做了一件事
但却是新我国血脉中
剧烈奔涌的最雄壮力气
……
“终身就做一件事”
这句话的原创者
不是他人
正是朱光亚自己
他的原话是:
我这一辈子首要做的就这一件事
——搞我国的核兵器
朱光亚是谁?
今日,这个姓名万众敬仰
提出这个问题,似乎是剩余一问
但是,在适当长一段时刻里
人们对他知之甚少
翻阅我国数十年的国防科技开展史
特别是早些年,朱光亚除了他的姓名以外
其他状况都不见经传
即使是在“两弹一星”功臣中
他也是被最晚解密的
在大众场合
朱光亚也是少言寡语,正襟危坐
看到他凝重的脸色、威严的剑眉
有人说他长得像“关云长”
他益发显得神秘莫测
外国人最早留意到他
是20世纪70年代
其时,在我国新闻媒体上
钱学森、朱光亚的姓名总是连在一同
美国《纽约时报》因而宣布了一篇文章
标题是《钱学森之后的那个人》
那个人是谁?美国人在猜……
其实,两个姓名的排序现已暗含“天机”
假如把我国的战略核兵器比作一把“枪”
这两位科学家相得益彰:
钱学森是研发“枪”的,担任导弹
朱光亚是研发“弹”的
担任核兵器
朱光亚(右)与钱学森
核兵器
运用能自我克制进行的核裂变或聚变反应开释的能量
发生爆破效果
并具有大规模杀伤损坏效应的兵器的总称
翻开《我国军事百科全书·核兵器》
主页上这48个字的界说
便是朱光亚编撰的
朱光亚
是我国首枚原子弹研发的技能总担任人
是我国核兵器研讨范畴公认的“众帅之帅”
“不允许外国人进入”
1945年8月6日
美国向日本投下了一颗名为“小男孩”的铀弹
三天后
又一颗名为“胖子”的钚弹被投到了长崎市中心
这两颗原子弹瞬间让广岛和长崎化为废墟
也让全国际看到了原子弹的巨大威力
那一年的秋天
美国军方曾透露出
美国能够承受我国人学习制作原子弹的意思
其时,学物理的朱光亚从很多青年学者中锋芒毕露
作为帮手跟着团队一同赴美学习
那一年,朱光亚21岁
1947年,朱光亚在美国(左一)
等他们到了美国
等候他们的却是:
“美国有关原子弹的各个科研机构
均不允许外国人进入”
看到美国人得意忘形的情绪后
朱光亚就在心底暗暗立誓
必定要为我国造出原子弹
后来,他攻读与原子弹附近的核物理专业
他仅用不到3年的时刻就取得了博士学位
还在国际闻名物理期刊《物理谈论》上接连宣布论文
1947年,朱光亚在密执安大学
仅有一次醉酒
1950年3月18日
26岁的朱光亚牵头起草了
《给留美同学的一封揭露信》
拒绝了优胜的作业条件和优厚的物质生活待遇
拒绝了美国经济合作总署的救济金
和51名留学生一同回归祖国
信里这样写道:
同学们,听吧!
祖国在向咱们呼唤
四万万五千万的父老兄弟在向咱们呼唤
五千年的光芒在向咱们呼唤!
咱们我国要出面的
咱们的民族再也不是一个被人凌辱的民族了!
咱们现已站起来了
回去吧,从速回去吧!
1950年4月7日13时45分
朱光亚搭乘的火车抵达武昌东车站
但他刚刚到家
北京大学就给他来了一封加急电报
让他赶快上任任教
他在家的时刻总共才两天半
那一天,他在日记中写到:
“游子离家多年,现在又要远行
总是不能服侍年迈的双亲,深感愧疚”
1950年,朱光亚和夫人许慧君在美国
刚回国时的朱光亚与二哥朱光鼐(左)、弟弟朱光慈(右)在一同
1953年吉林大学物理系举办原子物理课程学期考试,朱光亚教授正在对他的学生陈佳洱进行面试,陈佳洱尔后曾担任北京大学校长
1955年头,中心决议方案研发原子弹
朱光亚在北大参加组成原子能专业
1957年,他被调至我国前期原子能研讨的大本营
——我国科学院原子能研讨所
他领导规划建成轻水零功率设备
迈出了我国自行规划制作核反应堆的第一步
1959年7月,年仅35岁的朱光亚调至核兵器研讨院任副院长
主抓科研事务作业
一年之后,苏联专家悉数撤走
起步不久的原子弹研讨作业遭受严重波折
但是尔后的两年,各方面的作业都取得了严重进展
其间,朱光亚掌管起草了
被誉为原子弹开展的两个纲领性文件:
《原子弹设备科研规划制作与实验方案纲要及有必要处理的关键问题》和
《原子弹设备国家实验项目与准备作业的开始主张及原子弹设备塔北爆破实验纲要》
1974年5月20日,毛主席接见朱光亚
1964年10月16日15时
大西北戈壁滩一道强光闪过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破
史称“东方巨响”
那天,在撤离实验现场时
司机驾车走错了路
当朱光亚转过身来
正好看到半空中升腾的蘑菇云
登时潸然泪下
当晚,朱光亚在庆功宴上喝得酣醉
这是他终身中仅有的一次醉酒
《人民日报》号外
第一颗原子弹爆破成功后
朱光亚紧接着又成功安排
机载核航弹爆破实验和导弹运载核弹头爆破实验
接着,他又安排力气
取得了氢弹实验的成功
1993年,朱光亚罗布泊核实验基地
前史记载着:从原子弹到氢弹
美国用了7年3个月
苏联用了6年3个月
我国只用了2年2个月
出了名的“不爱说话”
业内人士都知道
朱光亚“不爱说话”是出了名的
他不承受记者采访,不写回想录
乃至连揭露宣布的学术论文也只要4篇
央视曾播出一部关于“两弹一星”研发进程的电视剧
——《五星红旗顶风飘荡》
很多人很古怪:
怎样没有朱光亚这个人物?
“两弹一星”功臣的列传很丰厚
也唯一没有《朱光亚传》
不是没人写,而是到他那里不是被扣下来
便是因不同意宣布而被退回
他总说:“先写他人吧,我的今后再说”
解放军出书社曾策划出书一套
“国防科技科学家列传丛书”
朱光亚是必写之人
报请阅览时,他二话不说
提笔就把自己的姓名划掉了
1974年朱光亚五十岁时全家福
父亲是干什么的?
就连他的长子朱明远也是猜出来的
他回想道:
1967年的一天,宅院里一群孩子谈天
有人忽然问:咱们的父母是做什么的?
没有人能答出来
有人说,咱们回想一下
是不是每次报纸上发布核实验
咱们的父母都不在北京?
大伙一想,不出所料
登时,咱们感到十分崇高
静静地坐了好长一段时刻……
朱光亚85岁生日的时分
我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主编出书了
《战略科学家朱光亚》
跋文里有这样充溢惋惜的话:
朱光亚做的作业
至今还有许多不能对外发布……
聂荣臻(左)与朱光亚(中)在核实验场
1980年欢迎洲际导弹实验队出征(站立说话者张爱萍,张爱萍左边第二人朱光亚、右侧第三人钱学森)
他身上穿的,总是那套旧戎衣
有人点评朱光亚
但凡不感兴趣的,他就眼皮一耷拉
有多少钱,他不在意
我国工程院原秘书长葛能全回想
1996年,朱光亚取得“何梁何利奖”的100万元港币奖金
立刻提出捐给我国工程科技奖赏基金
葛能全说:“能不能捐一部分
比如说50万,你自己留50万”
朱光亚眼皮也不抬:“按我说的办”
第二天,葛能全去处理捐款手续前,
又特意提示:“要不要留一部分?”
朱光亚只说了两个字:“不要”
坐什么车,他不在意
朱光亚有一辆心爱的“老爷车”
不是轿车,而是自行车
从20世纪50年代一向骑到90年代初
直到70多岁,还常常骑自行车外出
其实,安排为他配有轿车和保镳
吃什么饭,他不在意
我国工程院树立之初,连个食堂也没有
院长朱光亚就和作业人员一同吃一般盒饭
每次还把吃不完的剩饭剩菜包好带回家
他最爱吃的菜,不过是湖北老家家常菜:
排骨莲藕汤、夹干肉
穿什么衣,他不在意
人们说:“他身上穿的,总是那套旧戎衣”
朱光亚(右)在作业中
让人匪夷所思的“细”
但是,有时分朱光亚却“细”得让人匪夷所思
老秘书张若愚回想:
有一次在外面开会,朱光亚让他回家取一份文件
告知他,第几个保险柜,第几格
从左到右第几摞,从上往下数第几份
不要看内容,取来给我就行了
阅览文件,他就像教师修正学生作业相同
不光修正内容,连病句、错字
乃至标点符号都仔细修正
并且笔迹整齐
他的戎衣,也像文件摆放相同有条有理
每个衣服箱子里都有一张小卡片
上面写着箱子里放的是冬装仍是夏装,一望而知
他抽屉里放的铅笔、橡皮、小刀都是稀有的
孩子们有时悄然拿走一个,他立刻就会发现
他还常常拿台历不和写东西
假如只需要写一句话
他会撕一条下来
而不是用整张纸
朱光亚(左)与程开甲
朱光亚有个“百宝箱”
放着钉子、螺丝等小配件
家里什么东西坏了,他都自己修
长子朱明远成婚时,朱光亚送给他一个收音机
一次收音机出了毛病,只得暂置一旁
谁知不久,收音机就被父亲拿去悄然修好了
朱光亚还特意留了一张字条
告知儿子哪个按键被修理过
运用的时分要轻一点……
让子女们叹惋的是
81岁才正式退休的父亲几乎没有业余生活
时任总装备部政委的迟万春政委
在2005年朱光亚退休那天对他说:
您是我军树立离退休准则今后
任职时刻最长、年纪最大的领导同志了
对他来说
偶然在家听听古典音乐和京剧便是一种享用
没有人会想到
当年在密歇根大学读研讨生的时分
他曾是合唱团里的男中音
晚年朱光亚配偶
2011年2月26日
朱光亚在北京溘然长逝,享年87岁
那天,北京白雪皑皑,六合缟素
含泪望漫空,很多人动容地说:
“钱学森走的那天
也下着大雪……”
(来历:共青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