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岁的王鼎南,弹起钢琴来依然很英俊。(木票 摄)
人物简介
王鼎南,本籍南安,1929年生于印尼泗水。儿时随母亲回国肄业,久居泉州。从小喜欢音乐,痴于写作,1952年考入南京师范学院音乐系。大学结业后,先后在师范校园、中学、文艺宣传队、剧团、文明馆从事教育、作曲及大众文艺作业。从事音乐创造60余载,先后出书《香满天下都是情》和《海峡风月有厚意》两部乡土音乐歌曲创造专集。其间创造歌曲《海峡风月有厚意》荣获我国音协新我国树立50周年优异著作奖(最高奖);闽南语歌曲《唱块咱厝的歌送给你》《正月点灯红》获2005年首届“施琅杯”中华闽南语歌曲电视大赛十大金曲奖。原泉州市音乐家协会主席,现为我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泉州市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
□记者 吴拏云
王鼎南早年作业照(林达鑫 翻拍)
(王鼎南先生的)音乐创造承继了我国民族音乐中以旋律作为音乐思想的根本办法这一优良传统,也便是长于在“线”性旋律方面上下时刻。在我国民族音乐中,旋律为乐曲之魂,是音乐之本,王鼎南先生在其音乐创造中长于依据音乐形象刻画的需求,依据不同的体裁、体裁、方法、风格,采撷、交融不同特征的旋律于自己的音乐创造中。
——《海峡风月有厚意·序》王耀华(福建省音乐家协会主席、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
1.先生您本籍是哪里的?传闻您小时候就迷上了音乐,是这样吗?
王鼎南:我本籍在南安洪濑四都前窑村(今称前瑶村)。我是1929年阴历七月二十三出生于印尼泗水的,父亲早年便在印尼经商。我大约在三四岁时随母亲回国,久居泉州,先是租住在市区通政巷的元祥苏大厝(苏廷玉新居),后买房在镇抚巷。住在元祥苏大厝时,我家邻寓居的是泉州嘉礼戏(提线木偶)师傅谢有土及其儿子谢祯祥。由于两家紧邻,联络非常密切,我小时候常捧着碗去谢家蹭饭吃。谢有土师傅在家时会排练嘉礼戏,所以他家锣鼓声不停,偶然还会传出动听悠扬的嘉礼戏唱腔。我其时就对这些音乐充溢猎奇。后来,我家搬到镇抚巷时,由于离中山路极近,每晚都能听到嘉礼戏和布袋戏扮演时传来的音乐声,特别是压脚鼓消沉而赋有韵律的响声让人心神泛动。简直夜夜枕着这些乐声入梦,所以给我留下了深入的形象。无形中,也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播撒下了音乐的种子。
2.在成人之前,您有没有授业之师?假如有,请介绍师承状况。
王鼎南:到了就学年岁时,我是在通政小学读书。不久,抗战迸发。我家早年经济来源首要是靠侨汇,抗战之后海外邮路被封闭,侨汇中止,日子堕入穷困之境。母亲不得已,只好带着我回到祖居地南安洪濑四都的前窑村。我也转学到了洪濑四都小学。其时小校园长很注重文艺,请了不少泉州名师去校园里任教,比如吕文俊、王爱群、詹晓聪等。我记住那时吕文俊教师是担任教务主任兼戏剧导演,王爱群则是音乐教师。由于喜欢音乐,我对音乐课历来情有独钟,上课都很专心。
小学结业后,我回到泉州城就读于泉中中学,高中则就读于培元中学。巧的是,我小学时的音乐教师王爱群先生这时也到泉州培元中学任教,我又成了他的学生。由于我个头较小,坐在教室的榜首排,上课时与王爱群教师根本算是“面对面”了。其时中学音乐教师没有教什么乐理,只教歌唱。王爱群教师教咱们音乐时,我形象最深的是一首《花非花》。这首歌取词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杂言古诗《花非花》:“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由黄自先生作曲,选用的是五声宫调式。作曲家选用传统的“鱼咬尾”的创造办法,将这首古诗以歌曲的方法重现,声声动听,非常好听。后来有一次,王爱群教师在泉州闽南语歌剧《赤叶河》中扮演一位老贫农,他全程以男中音演唱,其抒情、淳厚的泉州歌谣风格深深地痕迹在了我的脑海中。尽管王爱群教师没有对我进行过独自辅导,可是他对我少年年代的音乐梦影响巨大。那种声响,那种对音乐的执着,还有他洒脱的特性,都给了我很大的牵动,加深了我对音乐六合的神往。
所以我在初中、高中时,并没有学什么正统的音乐或许深邃的乐理,但在那时我对音乐愈加感兴趣了,也爱上了歌唱。其时条件非常有限,咱们在校园无法学到钢琴、小提琴之类的乐器,我就克己了一把乐器——二胡。为了学会口琴的分化和弦的吹奏法,把嘴都磨破、吹烂了。还有一段时刻,我对歌唱痴迷到夜以继日的境地,晚上自修课上完时,就在家周围空位对月引吭高歌。
3. 1952年您考入南京师范学院音乐系,能不能请您介绍一下自己在这一时期的音乐生长之路?
王鼎南:我1948年高中结业,后来先到石狮梅林小学去当了几年教师。1952年在音乐梦的唆使下,我考入南京师范学院音乐系。其时南京师范学院音乐系的系主任是留法归来的陈洪教授,他早年是上海音专的教务长,很有名望,后来南京师范学院树立音乐系后就把他请来任系主任了。声乐教师则是闻名女高音歌唱家黄友葵教授,我有幸成为黄友葵声乐班的学员。黄友葵教师教声乐有一特征,她不教其他的,便是教你怎样“呼吸”,也便是在演唱时怎样调整呼吸。由于这“呼吸”是歌唱的魂灵,你假如气味欠好,是永久唱欠好歌曲的。后来我在做声乐教育或许培育合唱团时,都非常注重对年青人“呼吸”的调整。
没进南京师范学院音乐系之前,和进了学院今后的改变是很显着的。我刚开端关于自己的演唱是很有自傲的,以为自己唱得还不错。一些江浙的同学也都抱着和我相同的主意,没进琴房时就亮起歌喉,夸耀自己。但在上完专业的声乐课后,咱们都不敢唱了,由于唱的办法不对头,所以都害怕了。大概要训练了一年左右才敢再完好歌唱。在学院声乐班时,我发现来自福建的学员只要我一人,其他都是江浙一带,以及南京和上海的。而且上海的学员音乐素质显着高出其他地方的一大截,他们玩起键盘来很溜,当咱们的教师也捉襟见肘。为了追逐他们,我就非常吃苦地学习。我主修的是声乐,但在南京时有一回扁桃体发炎得很凶猛,有必要手术。成果手术后我的声带受损。所以我便留心学和声对位、学作曲,为今后作曲打下一些根底。
学习音乐,根底非常重要,决不能好大喜功。特别是声乐更是如此,你假如连气味都不会调整,唱的办法不对,声响就会坏掉,那学啥歌都不可。
王鼎南仍坚持阅览与创造(木票 摄)
王鼎南(左一)与闻名钢琴家刘诗昆(中)在一同谈创造(林达鑫 翻拍)
4.您开端创造始于何时,榜首首歌曲是哪支?
王鼎南:我创造是从1957年开端的。1956年10月,我被分配到安溪一中教音乐。1957年头晋江区域要办文艺汇演,安溪文明局组队参与。其时我就写了一首《采茶山歌》,是女生扮演唱。这首《采茶山歌》是我罗致安溪的茶歌来编写的;还有一首《老两口唱萍州》为男女对唱,“萍州”指的便是安溪大坪。两首歌曲报送上去后,《采茶山歌》获得了创造及扮演奖(最高奖),后来选送至省里参与汇演,也得到了文艺汇演的优异奖(最高奖)。从此我开端注重起写歌。
1957年至1958年间,我又创造了两首比较老练的歌曲:一首是《县长下乡来》;一首是《工厂来了三个姑娘》。《县长下乡来》这首歌后来还宣布在了上海市音协主办的全国发行的歌曲月刊《上海歌声》上。其时许多音乐咱们都竞相要把自己的著作登载在该音乐刊物上,所以宣布一次是极不简单的。《县长下乡来》是一首“男声领合唱”歌曲,创造它有必定的前史背景,那时正好在发起干部下乡,我从《人民文学》上看到一首诗叫《县长下乡来》写得较为逼真,觉得这个体裁非常好,所以便写下了这首歌。这首歌选用的是歌谣风(即民谣风),宣布在《上海歌声》后,就被上海歌剧院相中,拿去演唱,并由上海唱片公司灌录成唱片在全国发行。后来,该歌还被选作上海献礼国庆十周年的十首引荐金曲之一。
《工厂来了三个姑娘》这首歌反映的是其时国家工业在开展的状况,这是一首男女声扮演唱,扮演上方法较新,选用的是浅显办法。这首歌也在《上海歌声》上宣布。之后立刻被中心人民播送电台拿去录制成男女声小合唱(由中心播送合唱团演唱),作为“每周一歌”播映,在音乐界掀起了不小的波涛。
5.传闻您长时刻以来钟情乡土音乐的南音、民歌的学习,并运用于自己的音乐创造傍边,是这样吗?
王鼎南:闽南风情之类歌曲更多是罗致泉州南音、戏剧、民歌的元从来创造的。我从来不建议生搬硬套某些旋律,而首要是学习和运用其旋法和风格,如著作《乡愁》的合唱整体是具有南音风格的,但我没有搬用其典型的曲韵,包含其长韵、中韵或短韵,而是依据曲情需求给予改变。如《乡愁》中有段以“La”为主音的长韵,因接下去需转调由“La”进入“So”音,因而经过曲中改变音而由F调转入G调;又如《洛阳桥》独唱中有一段罗致南音《走马》的典型节奏,以烘托歌词中“脚步声”的跫音;《海峡风月有厚意》是闽台歌谣风,更多是运用闽台民歌的五声响阶的腔调和风格;由李灿煌先生填词的合唱曲《南音情》则更多依据曲情需求,运用南音的中韵与长韵的一些旋法,使乐曲风格更具“南音”的特征与情味;而《闽南三月雨》是罗致闽南民族音韵写成的,闽南风十足。
在一些闽南语歌曲创造中,我一方面研讨台湾区域一些成功的闽南语歌,一方面更着重在“移风易俗”上,让闽南语歌曲更口语化、歌谣化,在歌唱性和可听性上多做文章。一同也极力传承闽南民歌、民间音乐的精华。有时,要写乡土歌曲,但苦于短少现成的精粹的词,不得已只能在日子中寻找。为写《海丝路上走来蟳埔女》一曲,我去向蟳埔女黄丽咏请教蟳埔女的装扮与装修,她说:“蟳埔女头顶簪花围,被人们称为‘头顶花园’,可是不同年岁有不同的挂饰。小女子耳朵上是那耳当仔配,新娘子耳朵上是那丁香仔配,老阿婆耳朵上是那倒吊挂的耳当仔配……”我如获至珍,直接把这些写进歌词中去。
6.您后来创造的歌曲还取得过什么样的成果,拿过哪些奖项?
王鼎南:我与福建省文联诗人陈侣白协作创造的《海峡风月有厚意》,这首歌写的也是闽南体裁。这首歌荣获省五一工程奖,后又获我国音协新我国树立50周年优异著作奖(最高奖);我独立创造的《侨乡女》获我国音协新我国树立50周年著作当选奖。
2004年,我与小女儿王萍萍协作创造的闽南语歌曲《正月点灯红》,获2005年首届“施琅杯”中华闽南语歌曲电视大赛十大金曲奖;一同,我作词、作曲的《唱块咱厝的歌送给你》亦获首届“施琅杯”中华闽南语歌曲电视大赛十大金曲奖。其时这个赛事的评委包含许多国内顶尖的作曲家,如王世光、赵季平、徐沛东、李海鹰等。《正月点灯红》不只撒播于泉、厦、漳区域,还传至国内的台湾及海外的东南亚等地,影响广泛。
可是我觉得咱们音乐人写歌,必定不要抱着想要获奖的心态去写。由于一首好歌需求的是人生感触,需求的是实在体会,要能真实唱到老百姓的心田上。光拿奖而不能感动民众的歌曲,只能是名不副实,早晚会被前史所筛选。
创造的歌曲《唱块咱厝的歌送给你》《正月点灯红》获2005年首届“施琅杯”中华闽南语歌曲电视大赛十大金曲奖,此为奖杯。(林达鑫 翻拍)
王鼎南的著作与手稿(木票 摄)
7.原我国音乐家协会主席李焕之曾为您首本乡土歌曲专集题词,其时是什么状况?
王鼎南:我在安溪作业时刻比较长。1988年,安溪县委、县政府举行全国范围的名茶“铁观音”歌曲大奖赛,县委宣传部要求我担任策划和协调作业。这样的全国性歌曲大奖赛是1976年10月后的初次,音乐界的许多名家纷繁投稿。从当年4月至8月,总共收到全国30个省市的歌词稿件1025首,歌曲2054首。这次大奖赛先由省音协的词曲作家进行初评,再将入围著作送至北京请我国音协安排闻名词曲作家进行终评,能够说评奖进程非常谨慎。担任评委会主任的李焕之先生既是其时的我国音协主席,又是咱厝人(本籍晋江池店)。而评委则包含李群、龚耀年、陈奎及等名家。我由所以大奖赛担任人之一,为避嫌,没有投稿参评。评委会在北京接连作业四五天,终究评选出了一组著作,后来编写成一本专集《飘香的歌》。其时我也到了北京,还去李焕之在北京的住处访问他。李焕之先生和蔼可亲,又是咱家村夫,所以咱们碰头时感觉分外亲热。
后来我方案出自己的榜首本乡土歌曲专集《香满天下都是情》时,就拿初稿去给李焕之先生阅示,并请他题词鼓舞。李焕之先生不只给我题写了“用汗水培育芳草,为乡土贡献赞歌”的勉词,还另题了一幅颜真卿名句“寒花护月色,坠叶占风音。兹夕无尘虑,高云共片心”相赠。李焕之先生为人儒雅大度,真是音乐人的典范。
8.您是我国音协会员,又曾在泉州市音协任职近20年,也担任过市音协主席。这期间产生过哪些难忘的事,别的您为推进泉州音协的开展首要做了哪些作业?
王鼎南:大概是上世纪70年代初,我去福州出差,并到坐落仓山区的福建师范学院音乐系宿舍,访问该系副主任王耀华教授。王教授见我宠爱音乐,在创造方面又略有成果,便介绍我参与我国音协。令人感动的是,其时我国音协的申请表在省音协办事处,王教授为了让我赶快参与我国音协部队,特别踩着自行车载我到坐落西洪路凤凰池邻近的省音协办事处去拿申请表。那条路很长,大约骑了将近两个小时,抵达时王教授现已汗流浃背……这件事至今难忘。
我参与泉州市音协作业是个偶然。市音协树立于1985年,首届主席是施定其教师,他仍是其时的泉州市文联副主席。那年我还在安溪文明馆作业,施定其主席以为我长时刻在文明一线作业,对大众文艺很有热心,就积极地拉我进入市音协。后来市音协换届,我就被推选为第二届音协主席,接着又连任了一届。市音协的两大政策是“出人才”和“出著作”,所以我担任音协主席后首要抓两项作业:一是组成泉州合唱团;二是编印内部刊物《闽台歌谣》。
泉州合唱团1994年创立,我任团长,副团长有邓诗绵、柳元英、陈春莹,林志红担任常任指挥。为进步扮演水平,先是邀请来陕西师范大学音乐系陈其明教授担任客座指挥,后又延聘闻名指挥家秋里来泉开讲座及排练,接着还邀来福建师范大学音乐系陈明恩教授为团员进行训练。泉州合唱团的树立,使咱们能把历届音乐专业结业的人才安排起来,这其间包含许多高校和中小学的音乐教师。我以为,创立泉州合唱团关于扩大市音协影响、活泼泉州艺术、培育泉州年青音乐人才是很有协助的。在这里,我也要深深感谢从前支撑协助过协会的领导与单位,以及合唱团的团员同志们。由于有了他们,才有泉州合唱团的那段光辉。
《闽台歌谣》1990年兴办,开始是以报纸的方法,1995年后改为杂志,开始是季刊,后改为半年刊。不管是闽南,仍是台湾,许多陈腐歌谣都已佚失。所以咱们想经过《闽台歌谣》来收集、收拾、保存闽、台两地的优异传统歌谣,一同也刊登一些闽台两地优异的作曲家、词家的稿件,推进闽台音乐的开展。
1988年与李焕之(左一)、词家陈奎及(右一)于北京李焕之家中合影。(林达鑫 翻拍)
2005年3月参与新春交响音乐会,与郑小瑛、吕思清等音乐家联袂献演。(林达鑫 翻拍)
李焕之为王鼎南题词(木票 摄)
9. 60多年来您在音乐上奋楫笃行,特别致力于闽南语歌曲创造,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王鼎南:闽台一家亲,两岸民众风俗附近,血脉相连,更深层次还体现在言语(闽南语)的相通上。闽南语歌曲大规模流行于宝岛台湾,其因是许多台湾人原为闽南籍,他们在怀念故乡时就会哼起闽南调,是以闽南民歌小调在台流衍。后来,现代音乐人创造了许多妇孺皆知的闽南语歌曲,如《牵阮的手》《必定会成功》《爱拼才会赢》《车站》等,它们用词很美,特别具有乡土气味,也特别能反映两岸人民的心声。我很赏识这种具有乡土情怀的歌曲,它们具有“根”的力气,是有生命力的存在,所以我一向很注重闽南语歌曲的创造。
我的闽南语歌曲处女作叫《闽南人的脚步》,歌词创意来源于晋江一位诗人写的同题词,读后我不由想起闽南有句俗话叫“行路要有好步数”,是以在填词时我一最初就写道:“闽南人的脚步,步步是好步数……”并以流行歌曲的办法完结。这首歌由陈鹭鹭首唱后,遭到咱们欢迎。一次泉厦漳联办赛事,主会场即以此歌为开场曲。接下来我不断地重视和学习优异的闽南语创造歌曲,提高自己的创造水平,先后创造了《唱块咱厝的歌送给你》《故乡的榕树》《猴狗相抵头》《阮厝在海墘》《西街有几岁》《活到一百二》等著作。闽南语歌曲创造,也成为我歌曲创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艺术寻求。
10.传闻您迄今还在坚持歌曲创造?
王鼎南:我先后出书过《香满天下都是情》和《海峡风月有厚意》两部乡土音乐歌曲创造专集,这两本专集涵盖了独唱(对唱)、组合(重唱)、合唱、闽南方言歌曲、少儿歌曲、闽台童谣等多种类型的音乐著作。王耀华教授在为该书作序时称:“其乡土音乐创造尽管大都是民族风格、地域特征的歌曲,但作者深知著作体裁、风格的单一,表现办法的陈腐,以及脱离今世人民大众的审美情味,音乐著作将会导致一般化、‘千人一脸’的困境。因而,王鼎南先生在自己的创造实践中,力求靠近日子、靠近年代、靠近大众的心灵,以期能创造出契合和满意今世人们审美情味的好著作。”说出了我的心声。
最近,我方案出书第三本乡士歌曲集,名叫《海丝路上走来一群蟳埔女》。这本歌曲集将更侧重于乡土歌曲,如闽南语歌曲、童谣、歌诀等,以及具有泉州民族民间音乐与前史文明内在的歌曲。因而我还在坚持写,不敢停下。我现在还能坚持创造,我要感谢我爱人。曾经我只管自己的作业和喜好,家里的事根本都是她在筹办。有她才有我的现在。
泉州是我国第一批前史文明名城,陈腐而敞开。有幸住在这座城市,我愿写之、歌之,魅力泉州也是我取之不尽的创意源泉。看到家园正在产生一日千里的改变,我也乐意歌之、唱之,这是我的愿望,也是带我前行的力气。现在我年岁大了,不或许像年青人那样“大有作为”了。但我想,人虽老,心不能老,要更好地以歌曲这一方法抒情对年代、家国、人民和乡土的敬与爱。特别是故乡泉州,对她我觉得能写的、想写的还有太多。
11.许多人知道您在这个岁数还懂得用微信与各地师友、粉丝沟通,觉得很吃惊,您是怎样紧跟年代潮流的?
王鼎南:有人笑称我是“咱泉州、也是咱省内歌曲创造时刻最长的一位音乐家”,此话或许不虚,由于与我同龄的许多音乐人业已离世。但我还不会中止创造,而且还想用更高效、更优质的办法去创造。我学会用微信,是由于我发现运用这一现代东西能够很方便地联络各地师友,对我的音乐创造有协助。现在我在作曲时,常用微信与北京的作曲家龚耀年、词作家刘志毅、原南京军区政治部创造室主任荡逊,以及省市内的一些词友、曲友联络,与他们一同在线讨论创造,相互沟通音乐方面的心得。全部为了创造,我是这么想的。与其说是我紧跟年代潮流,不如说是被潮流推着向前吧。可是用了这些现代化通讯东西,真的让我感遭到了便当。